森梦历史网
首页 > 历史资料 > 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

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

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。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做科举。科举制从隋始实行,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。


隋朝: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


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。隋朝统一全国后,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关系的发展变化,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,加强中央集权,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,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。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,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。进士一词初见于《礼记·王制》篇,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。当时主要考时务策,就是有关当时国家生活方面的论文,叫试策。这种分科取士,以试策取士的办法,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,并不形成制度,但把读书、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,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。


唐代科举特点: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


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,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。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,不仅如此,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,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,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,这种习尚称为行卷。


宋代科举特点: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


殿试策论因时间限制等原因,多数情况下文采一般。但它作为文学体裁,其中也不乏佳作。由于宋代文官的实行,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,他们不仅在上有发言权,在文坛上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。因此,宋代文人多为官僚、学者、文士的复合型人才,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博宏大。


明清科举特点: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


明清科举考试,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。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,明《四书》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,《五经》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。应试者为求胜出,往往愈写愈多,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,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,以后即奉为定则。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,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。
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历史资料关于红军长征 朱祁镇杀于谦后...
在中国明代的历史长河中,孙太后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手腕,成为了极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女性人物。她不仅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,更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,其一生...
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整理 揭秘天启皇帝朱...
朱由校,即明熹宗,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,因其对木工艺术的热爱和卓越成就,被后人誉为“木匠皇帝”。 一、木工技艺精湛,超越专业木匠 朱由校对木工艺术的热爱...
中国古代历史变迁 柳永的三变从才...
在中国文学史上,柳永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词人,他的词作深情而细腻,描绘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。在柳永的一生中,有两位女性如同他心中的白月光和红玫瑰,分别占据了...
历史资料七年级 隋朝盛世土崩瓦...
在中国历史上,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结束,开启了新的统一时代。赵匡胤,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,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,成功灭掉了六个割据政权,实现了国...

强力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