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梦历史网
首页 > 历史资料 > 楚弓楚得的典故

楚弓楚得的典故

  楚国人丢失弓,拾到的仍是楚国人。楚弓楚得这个成语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,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。那对于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?它的典故又是什么?楚弓楚得故事有着怎样的后世评价?

  

1、楚弓楚得的历史故事:


据《说苑·至公》记载:“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,左右请求之。共王曰:‘止!楚人遗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’”《孔子世家·好生》: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”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。

春秋时期,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“乌号之弓”。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,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,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。楚共王很爱打猎,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,骑着快马,拿着弓箭,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。

有一次,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,眼看快要追上了,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。不料,弓已不知去向。原来他跑得太快,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。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,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。于是,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:“大王,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。”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:“不要去寻找了。我是楚国人,这弓丢在楚地,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,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?”随从人员听了,钦佩地说:“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。”就这样,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。

这事传到孔子那里,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:“可惜啊,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。应该这样说:一个人丢失了弓,另一个人得到了,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?”

人们听了孔子的话,都称赞说:“孔子的话,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。”


2、楚弓楚得的典故:


【出处】: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:“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,左右请求之。共王曰:‘止!楚人遗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’”《孔子世家·好生》: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?”

【举例造句】: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,这个东西送上门来,楚弓楚得,岂有再容它已来复去的理?★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七回。

  

3、楚弓楚得故事的后世评价:


对楚弓楚得的故事,后来儒家、道家、佛家都有评价,立场往往是批评其具有局限性。儒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楚国,道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人,佛家评论说对弓、人、楚等概念都应超脱。

根据《公孙龙子》和《孔子家语》的记载,孔子听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后,觉得楚王心胸仍不够宽广,没有尽到仁义,说道“人遗弓,人得之,何必楚也”,他认为应该超越楚国的局限,失弓的是人,得弓的也是人,楚国人与否无关紧要。由此观之,楚王的国家观比孔子的天下观比较为狭窄。而孔子把“楚人”和“人”的概念作了区分,这一点后来被公孙龙用来佐证自己的白马非马说。

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中进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评论,称当老子听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后,说道“去其人而可矣”,表示连“人”也不必拘泥,只说“失之,得之”即可。这则评价很可能是《吕氏春秋》的附会之作,反映了道家的立场,即主张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,是自然的平等产物。

根据各派对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场,有人评价说楚王是主义者(楚王没有说“楚王失弓”,而是说“楚人失弓”,没有区分王和民),孔子是世界主义者,而老子则是宇宙主义者。

明朝的莲池大师在《竹窗随笔》中评价说:“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沧海之胸襟,孔子的人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,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,但仍‘不能忘情于弓’,弓乃身外之物,本来就无所谓失,也无所谓得。但看到这一点仍然不够,因为这样仍然是‘不能忘情于我’,而连自我都不可得,又如何去求所谓弓、人、楚呢?”莲池大师的评价体现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。
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20字左右 潘金莲毒死武大...
提及武大郎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他矮小的身材。然而,这一形象其实更多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夸张描绘。那么,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究竟有多高呢? 文学作品中的武大郎形象...
初中历史资料免费 梁山马军八骠骑...
在中国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中,吴用作为梁山泊的智囊团核心人物,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,为梁山好汉们策划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。然而,在宋江被毒杀后,吴用却选择了...
明朝24位 列表 朱棣攻占南京后...
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,有一位传奇人物,他凭借卓越的才华,一举夺得“六省状元”的殊荣,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。然而,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,却因得罪明成祖朱棣,最终...
几个朝代的顺序 明朝文臣之首宋...
在中国明代的历史长河中,有一位被誉为“永隆圣僧”的传奇人物,他不仅以慈悲为怀,拯救了3000条人命,而且在死后仍以其神秘的力量帮助明太祖朱元璋祈雨,成为了...

强力推荐